图片
朴拙
大巧若拙,归朴返真。
草衣卉服,如三代人,
相遇殊野,相言弥亲,
寓显于晦,寄心于身。
譬彼冬严,乃和于春,
知雄守雌,聚精会神。
一、大巧若拙,归朴返真
此句直承《老子》“大巧若拙”(四十五章)与“见素抱朴”(十九章)的思想。道家认为人为机巧破坏自然本性,最高境界的“巧”是顺应天道、不事雕琢的“拙”,即“复归于朴”(《老子》二十八章)。庄子进一步强调“既雕既琢,复归于朴”(《山木》),艺术应如梓庆削木,“以天合天”,摒弃机心。
书法结体追求“似奇反正”,看似不合常规的结构,实则暗藏平衡与张力。如傅山的草书,字形大小错落、歪斜欹侧,打破工整束缚,看似“潦草笨拙”,却将个人性情与笔墨意趣推向极致,体现“宁拙毋巧”的主张;郑板桥的“六分半书”,融合篆隶楷行草,结体看似杂乱,实则通过疏密对比营造自然节奏,避免刻意安排的“巧”,凸显天真本真。
图片
傅山作品徐生翁书风以“孩儿体”表象呈现高古奇倔,黄宾虹评其“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”,正是摒弃娴熟技法后返归天真之态。
图片
清代碑学推崇汉碑剥蚀、钟鼎铭文的“不工之工”,如邓石如篆书浑厚朴茂,以天然残损感消解人工巧饰。
二、草衣卉服,如三代人
“草衣卉服”喻艺术形式如上古先民般粗服乱头、不尚华饰;“如三代人”指向《庄子·马蹄》中“同乎无知,其德不离”的原始淳朴状态,暗合“荒寒”“高古”之境。
图片
八大山人《孤禽图》:孤鸟缩颈独立,笔简墨枯,造型稚拙如儿童画,却透出冷逸荒寒之气,恰似“草衣卉服”的精神写照。“粗服乱头,有名士气”,与朴拙品相通,均以形式之野逸显心性之超脱。
三、相遇殊野,相言弥亲
表面粗野的形式(“殊野”)因承载真性情而令人倍感亲切(“弥亲”)。《庄子·渔父》云:“真者,精诚之至也。不精不诚,不能动人。”艺术中的“野”恰是挣脱礼法束缚的真性流露。
图片
《二十四诗品·疏野》:“惟性所宅,真取不羁”,强调放任天性创作;傅山提出“写字无奇巧,只有正拙”,拙中之真方能引发共鸣。
四、寓显于晦,寄心于身
以含蓄隐晦的形式(晦)传递深刻意蕴(显)。《老子》四十一章“明道若昧”启此思想,庄子“得意忘言”进一步主张超越形式直抵本真。
图片
弘仁山水:构图极简,虚亭空谷以“晦”造境,却显空灵禅意(《二十四画品·空灵》:“香销炉中,不火而薰”)。徐生翁绘画:用色极简,“笔笔顿挫似稚子执笔”,形式极晦而气韵极显。
图片
五、譬彼冬严,乃和于春
以冬日肃杀(严)孕育春日生机(和),喻朴拙外枯而中膏。此即《庄子·知北游》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的循环之道,亦呼应《二十四诗品·含蓄》:“悠悠空尘,忽忽海沤”。
图片
黄钺《苍润》:“气厚则苍,神和乃润”,指出苍老笔触需内在润泽支撑。吴镇《双桧平远图》以干笔皴擦显“冬严”,而浑厚墨气透“春和”。
六、知雄守雌,聚精会神
《老子》二十八章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主张以柔弱胜刚强,投射于艺术即避锋芒毕露,守内敛深沉。“聚精会神”化用《庄子·达生》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,强调创作时心性专一。
颜真卿的楷书结体宽博似“守雌”,实则筋力内含(王澍评“不使巧,不求媚,独守其拙”)。
徐生翁观府山古柏得雄健之气,晚年察竹节生长悟短促笔法,正是“聚精会神”体悟自然。
大巧若拙的三重进阶
1)技法超越
由“生—熟—生”螺旋上升(郑板桥:“画到生时是熟时”),初拙因技劣,终拙乃技进乎道后主动选择。
2)心性回归
摒弃“机心”(《庄子·天地》),如八大山人“天心鸥鸟”印,追求无心凑泊的自然兴会。
3)美学意境
在《二十四诗品》中,“朴拙”近于《含蓄》“浅深聚散,万取一收”与《高古》“虚伫神素,脱然畦封”,皆以简淡蕴无穷。
黄钺将朴拙置于文人画“古雅秀润”传统中,实为对过度技巧化的警醒。徐生翁“笔笔要脱尽碑帖”的宣言、八大山人“白眼向天”的孤禽意象,皆以形式之拙捍卫精神之真。在技术主义泛滥的今天,朴拙品提醒我们:艺术的生命力不在精工炫技,而在返璞归真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——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(《园冶》)。
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